心静自然凉

今天天气很热,也很闷,空气湿漉漉的让人感觉喘不过气来。这样的天气对于我这种爱出汗的人来说简直是种折磨,更坏的是这样的天气里情绪容易变的烦躁异常。小学期来了,来的那么的快,我还没有准备好它就悄然出现了,不是要学习吗?那就学吧。

选定了题目,该是需求分析了。二号楼的教室还不算很热,风扇在头顶上呼呼的转着,我趴在桌子上听着黛玉与田田的想法,至于我自己,不是没有想只是想到的东西都有了更好的替代品,而其他的没有实现过的东西想不到还是想不具体我自己也不清楚。我想学会倾听不是罪过,可是习惯于聆听大概就比较麻烦了吧,人终究还是要表达的。是我自己太固执的抱残守缺的不愿走出自己的阴影?就像十多年来,不管我成绩如何优异,也不管有多少同学羡艳的眼光,在老师提问的时候、在老师寄予期望的时候,我只是躲在角落里做着我自己的事情,就像隐隐的告诉自己我不需要别人的肯定,就像黑夜里曾经无数次的告诉自己,你终究是一个被忽视的人。可是,我还是明白的,人不能孤独的活着,让别人了解自己很重要,表达自己也很重要。想要不被人忽视,只有当你具备了吸引人的资格。

莫名的烦躁,难道是因为午睡的时候被吵醒?罢了、罢了,有那么多的事情等着我去做呢。那个梦想中的自己还在向我招手,我不会轻言放弃的。空气如何的湿热,我也不想管了,心静自然凉吧。何必那么烦呢?

Continue Reading

验证了北京的出警速度

工地又在吵吵了,这回不能忍了,打了110。生平第一次打110,感觉很是奇怪。以前都听说110报警后五分钟内能到现场,于是耐心等待。

一分钟过去了,两分钟过去了,三分钟过去了……

过了十分钟,突然有电话打来,说是海淀分局的,问我在哪。晕倒,那我刚才给110说那么详细的地址干嘛??又说了一遍地址,对方说好,马上派人过来。于是等待,等待,等待……

突然外面的工地没动静了,我还以为110的来了,心想他们还真有用。又过了几分钟,又响起来了——原来只是换了一辆水泥车。又过了好一会儿,自我打110起已经45分钟了,突然又有电话打来,说有十几个人在打群架,警力调不过来。然后又跟我说,我所处的地段白天大卡车不让进,所以只能晚上来,叫我要理解。

真让人汗颜,第一次打110是这样的结果。

Continue Reading

标题可以点了

以前每篇文章的标题是没有链接的,但据某人说那样不太好,因为习惯点进去评论,所以现在标题上加了链接,可以点进去了。

不过评论完到显示在帖子里还是会有一分钟左右的延迟。

Continue Reading

垃圾桶和摄像头

大约是要年初的时候,北京突然变得干净了。看了新闻才知道,原来北京为了制止随地吐痰等不文明行为,使用了带六个摄像头的监控车,重点治理这个问题。大凡发现有人吐痰,执法人员就上前要求他清理,如果拒不承认,就带他到监控车上看“精彩回放”。这种监控车在北京西站广场投入使用后,收效很好,所有不文明者都在铁的事实面前承认了错误。于是北京政府要大力推广这种监控车,每逢节假日,在西站广场、天安门重点区域配合执法。

这种监控车每辆造价高达一百多万!要大力推广,可见政府治理城市文明问题的决心。

早就知道北京是一个摄像头的世界,大街小巷,宾馆饭店,到处都是摄像头。城市治安啦,交通管理啦,总之全用摄像头来解决。上回听广播,专家作客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法制在线栏目,说:“这就给犯罪分子一个震摄,不要想着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干坏事,有无数看不见的眼晴在盯着你!”可是,摄像头要用来治理随地吐痰问题,未免太小题大做了吧?

说到这里,我想起故乡南宁市的一件往事。南宁虽是广西的首府,但几年前也是很脏很乱的。垃圾满街都是,还有很多口香糖和痰迹。政府在了解情况之后,花了五十万,给全市的街道都装上了垃圾桶,每三百米一个。同时推行的还有一项政策:摊前一个桶——要求所有面向街道的商店都在门边放置一个垃圾桶。于是短短一个月之后,南宁的城市面貌全变了,街道上的垃圾不见了,口香糖和痰迹也没了。

个人认为,北京路面上垃圾和痰迹那么多,主要是因为垃圾桶太少。我曾沿着四环路步行了约五公里,四十分钟的路程里,竟然连一个垃圾桶都没有!如果这时喉咙里上来一口痰,难道要含40分钟再吐吗?

总之,感觉北京的城市文化是摄像头文化,为了不让老百姓犯错误,政府非要做到没有一个地方是摄像头照不到的;而南宁城市的文化是垃圾桶文化,老百姓为了不犯错误,非要政府做到没有一个地方是看不到垃圾桶的。

其实政府为了达到目的,不一定非要使用监管的方法,有的时候,引导比监管更能让人接受,执行成本也更低。

Continue Reading

双语教学,I服了You

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老师们突然都开始喜欢起双语教学来了。于是不论口语水平,不论内容深度,不论知识结构,总之,各科都出了双语课。实在没有双语课可上的老师,也总在讲课时夹些洋词,以构成“准双语教学”。

于是这个学期的课,上得实在郁闷。

先从正宗的双语课说起吧。数据结构开的就有双语课,因为正式在教务处挂牌,所以称作“正宗”的双语课。这门双语课的“双”是这么安排的:老师用汉语讲课,讲课时的课件用英语课件,作业大部分是中文,课本用英文的,考试用英文试卷。这个安排本来不错,但可惜老师讲得太差,对课件的内容,层次,结构完全没有把握,上课基本就是老师凭自己的经验在说,和课件几乎联系不上。讲着讲着,翻了课件,才想起还有什么没讲,然后就照着课件读一遍,翻译一遍。如此这般的双语课,不知道和纯中文授课相比,还有什么优势可言。由于上课极度无聊,于是课堂一度出现过到场人数小于10的情况。大家课后基本照着中文书自学。可要命的是考试,英文的卷子,有一半单词看不懂,只能猜着答题。

其实数据结构这门课和离散数学是很不一样的,它应该更注重实践,换言之,就是更要注意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常见数据结构的特点和在处理实际问题时选择和运用数据结构的能力。但现在老师的讲学基本少有实际的例子,多是告诉你一种数据结构的定义,然后告诉你一些与之相关的算法,至于什么时候考虑用这个结构,它有什么实际意义,则基本不讲。比如广义表的学习,就只说了广义表的数学描述方法,还有怎么创建和维护一个广义表。因此,整个课学下来,就知道链表、栈、队列和二叉树怎么用,其它的就只知道一个名字。

再说说不太正宗的双语课。概率的老师不知道是不是洋务派的,一讲课就是“OK,这个问题比较Simple,下面我们来看一个a little more difficult的example……”,如果他是留美几十年的海归也就算了,偏偏他的口音一听,就是Chinglish——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叫人听着又费解又烦闷。老师那半中半英的口语,I服了You,还以为在看《大语西游》。真不知道这样的“双语”搬进课堂之后教学质量得到了怎样的提高。

还有物理实验的老师,每讲到术语的时候,就要用英语来说,有的时候想不起来,还要一个音重复好几遍,听以就像卡带了。因为难于理解,我举手要老师用汉语讲,他就开始了关于学校对双语教学鼓励的长篇说明,什么与国际接轨云云。到底什么叫“与国际接轨”?我们用的单位是国际标准的,我们用的术语是国家标准核定过的,和外国语相应术语一一对应的。难道非得把“焦点”换成“focus”才是与国际接轨,用汉语说就落后了?

我一直不太明白,双语课的目的倒底是学知识,还是学英语?

西方科技水平在许多方面比中国更先进,这是不可否认的,国家进引国外教材,是希望能够借鉴国外的教学成功经验,取国外教材编排上的优点,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知识。可如果教学计划编排不变,上课老师条理不清,英语口语水平不高,那么双语课的优势就一点也体现不出来了。相反地,它更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更容易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自我放弃。

至于上述不正宗的双语课的情况,老师在课堂上的这种讲法,完全没有任何意义。劝这些老师还是多在知识线索,授课内容方式等方面下工夫,老老实实用汉语讲,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标。

Continue Reading